非遗产品线上展示维护 省级非遗——木偶戏
发布时间:2024-02-02 10:00:00| 作者:
视频介绍
省级非遗——木偶戏
木偶戏又叫掫戏儿,是木偶表演和道情音乐的结合,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自西周末年,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后,被后来的道徒们用木偶的形式进行吟唱诵经,后来成了道情戏。而灵宝道情戏是清代中期,岳渡和沟东村在外地做官的大户人家从外地带回的音乐形式,后吸收了当地民间小调,自成体系,逐步流传开来。清代后期,灵宝木偶和灵宝道情均在当地广泛流传,二者逐渐结合,很快达到鼎盛时期,班社十几个。二十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木偶戏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属于“四旧”而被查封。1994年,阳平镇姚王村李学武自费找到原木偶剧团的传承人李丙生和几个弟子商量成立木偶戏艺术团。后在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的指导下挂牌成立,并开始在周边地区演出。
木偶戏的音乐、唱腔表演都有鲜明的特色,木偶做工精细,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生动,富有立体感。演出剧目100多出,有不少剧目与道教经义和八仙人物有关,还有一些反映孝道的生活戏等。其中,古装剧目有《林公子投亲》《还魂带》《秦琼打登州》《烈女传》《五玉带》等,现代戏有《穷亲戚》《梁秋燕》《山村母亲》《小两口争嘴》《张连续妻》等。木偶戏表演所用的道具大部分由剧团人员自己手工制作,木偶的头像由木头雕刻制作而成,经过打磨、刷漆等工序后,在面部根据不同人物的脸谱化妆而成。头像下为身段,以不同任务角色的服饰妆扮。头部和四肢内由钢丝连接在约50公分的钢棍上,钢棍在服饰之内,整个木偶身高约1米左右。木偶艺人在幕后根据剧情变化操纵表演。木偶戏活跃于农村山区,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深受当地很受群众欢迎。
2009年6月,木偶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