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非遗产品线上展示维护 市级非遗——范蠡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2-18 09:00:00| 作者:

视频介绍

    市级非遗——范蠡的故事

    项目编号批次——II-15第二批


      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大商人。字少伯,楚国宛城三户(南阳)人,曾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入齐、陶、卢等处,经商赢利巨万,成了中国的大商人。他每到一处发财后,都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好友和乡邻,人们把他奉为财神。

        范蠡年轻时和宛令文种一同到越国,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越王兵败投吴,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倍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使勾践化险为夷,获释返回后,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出谋划策,促进越国强盛。范蠡训练兵将,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戮力奋斗,越王“卧薪尝胆”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灭了吴国,吴国夫差自杀越国,报了会稽之耻,成了中原霸主,周策封为伯。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只能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向越王“辞呈”,勾践不允,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为范蠡奉邑。

        入齐后改名换姓,自谓“邸夷子皮”,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父子们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致产数十万,成为当地一名巨富。齐国国君获悉此事,觉得此人有奇才,就任他为相。没过多久,范蠡不无感慨地对周围的人说“我本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当从事耕织积攒几十万家财,走上仕途,则官至将相高位,可谓达到顶点。若长期处于优越的地位,享受崇高的荣誉,并非好事”。停了不久,范蠡就把相印交还了齐君,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这正是他们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这次除了耕作养殖之外,在城市就以主要精力从事商业活动,他特别重视物资信息,市场动态,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一般不超过十分之一利润。只要他看准了的项目,经营起来都是购销两旺。财源滚滚,生意越做越好,只有几年的工夫,创造出了奇迹,靠商业经营积累了亿万家财。几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这下陶朱公真是名扬天下。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成了商人们的楷模。

        相传,范蠡这时觉得自己年岁已高,想歇歇心,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遂带上夫人和小儿一起游山玩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顺着黄河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等各大城市,游游转转,停停住住,即观风景又了解市场信息,再西行跋山涉水,好容易爬过了九岭十八坡,又沿着羊肠小道上了十八盘坡,汗流浃背,身耸入云,如上了西天一样,站在青龙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个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气象万千,太美啦”只见沿湖的周围山上森林茂密,松柏苍翠,下面显露几处村庄,靠南岸的房屋较多,像似一个集市,各种店铺门前人们熙熙攘攘,大树底下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各种山货,山区小吃,和城市相比,真是别有情趣。

        他们进到一家饭店,喝过开水后随便吃了点东西,又出来随意游游转转。他觉得这里犹如人间仙境一般,不由得找了个较干净的店铺住了下来,夫人和儿子休息,他即找老农聊天,或坐打渔小舟湖中游游,又觉得好象在江南湖上一样,这里很适合他们。经访问老者,才知道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这几十里的大水湖,人们才在这里安居乐业。他看到农夫们在山坡上耕耘,渔船在湖内撤网,湖边有牲畜交易,集市上买卖秩序良好,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心里不胜欢喜。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的心动了,不如为这里的人们办点好事,倒也舒心。他和夫人、儿子多次闲谈议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随后说干就干,经过几天的接触了解,大多数人都说刘掌柜心眼好,人实在,买卖公平,讲信用,到他铺里来买卖物品人多。范蠡就和刘掌柜交谈几次,知道刘家缺少资金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愿意承担所有投资,两家合伙做生意。双方达成了协议,买了一块较大的土地,请工匠们盖起了一座较大的山货行,骡马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找到赶脚,就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了。

        范蠡还以陶朱公的面目出现,他和刘掌柜谈得很投机,就让儿子参与经营管理,并授意刘掌柜:“咱们收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要比以往收购的价格高一些,让卖主多占点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刘掌柜照办了,来卖货的人都说新来的陶掌柜家行店收购价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时间,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夫人见货越来越多,就主动到库房找几个有经验的人指导着让大家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捡分类打包,把上等货另放。按陶朱公掌握的销货信息与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各处见到陶朱公的手信都给个好价钱收购。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运回。陶朱公又授意刘掌柜:“出售时,要低于以往市场价”。这样回来的这些货很快地销售一空。刘掌柜把这次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惊喜若狂,获得了想不到的收入。没有买到盐的人都找掌柜的再给进盐,没有买到布的人要求再给进布。刘掌柜忙得应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着不同的需求进货,尽量让大家满意。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到山区购回的大宗货送来,刘掌柜就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付款,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食盐回来时优先批发给他们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商贩们见利更大,他们仿佛变成了行店的收购员一样,也充实了人力。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陶家的生意做得活道,生意兴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陶家。陶掌柜和刘掌柜商议再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也不适应了,陶掌柜就和刘掌柜商议利用洛河有利条件采取水运办法运货,买了些木料请上游艄公下来给造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洛河运往洛阳等地销售,加快了转运速度。几个月后,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龙驹、徐家湾一带买了几只运货大船,载货量大更加合算,水陆并用,生意越做越红火。陶朱公的名气越来越大。又吸引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运队,陶掌柜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货力量和速度,店内长期掌握着大量存货。洛河上游的人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把木筏也卖给陶家,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这个集镇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家客店住客吃饭,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随着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大集市。

        陶朱公的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见《南阳古今范蠡(陶朱公)的经商之道》)。他经常和他经营的好伙伴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广销,大家都乐意静听,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住的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夫人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夫人也下地教他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改观,像个集市装束,干净利落。

        陶朱公父子们在卢氏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人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留给他的好朋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他临回陶时,只带了些卢氏的土特产品等装了一船。来向他们送行的人在湖边就有一二百人,有的送活鸡活鸭,有的送煮熟的鸡蛋,有的送腊肉,有的送核桃,还有的拉羊,乡亲们热情欢送拿来东西不要也不行,大家只管往船上装,都恋恋不舍,许多人流下了惜别的热泪。

        当陶掌柜的船离岸时,刘掌柜说陶掌柜不姓陶,他的真实姓名是范蠡,就是当年扶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领兵大将军,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做,给福他不享,却来山窝帮助咱们做生意,使大家发财致富,要大家过好光景,范蠡才是咱们的活财神,大恩人。大家一听,齐声高呼,祝愿范财神一帆风顺,平安富贵。

        卢氏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莘川更名为“范蠡”。从此,“范蠡湖”、“范蠡街”、“范蠡镇”就叫开了,这一带的商人和农户在过年时都要请财神,敬财神,祭祀范蠡,以求发财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