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览资讯>详情页

【文化广场】复调中夜莺在鸣唱

发布时间:Jan 17, 2024 | 作者:黎晨 浏览量:1


640 (6).jpg

《夜莺复调》傅小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若写作一本书是为文学地图增加一块拼图,那与作家的对谈就好比是给一块块拼图附着上黏合剂,去更好地构建一幅更具完整感的文学地图。

傅小平与众多作家的思想对谈录《夜莺复调》,以编年的形式为近十二年的文学现象予以梳理、呈现,着眼于文学热点,解读与阐释当下的文学现象,力求在一次次思想的历险中展现文学的多样化魅力。一场场精彩的头脑风暴,梁鸿、孙甘露、徐则臣、于坚等百余位大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当下文学现象各抒己见,具有意义非凡的反思性。

对话即编织。将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进行有机交织,傅小平相信可以让文学世界变得绚烂多姿。就以《夜莺复调》的标题为例,若将诗歌、小说、童话里呼唤过夜莺的经典诗人、作家都请到一起来一场夜莺对谈,定然妙趣横生。若把世上谈论夜莺的篇章汇聚到一块,编织成一个对话的场景,理应妙不可言。若是两者都能实现,那必将成为理想中的复调——“对话就自如地像河水一样流淌了,但不是流成互不相关的支流,也不是流成同声相应的一条河。所以,我们还得野孩子般撒野,时不时给对话‘制造’一点障碍,让它沿着各自的路径,流成合乎对位法的汩汩流淌的河”。

长久以来,傅小平都在促成这种复调的产生,他希冀自己可以成为不一样的“持微火者”、不一样的“植树者”,不一样的共情读者。尽管视听化的时代越来越泛娱乐化,但是文学世界依旧葆有最新鲜和强劲的生命力,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好。心平气和的对谈,可以流连中国当代文学故事的美与愉悦,可以静观近十二年来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危机,可以在思想的交织碰撞中探寻当代文学的意义,可以寻找人和时代相通的情感密码……

对谈即审视。《夜莺复调》这本集子的价值在于傅小平尝试从另一个或更多的角度来观照这个世界,试图透过“可笑与失落”的假面思索去追寻一点意义。于是,傅小平开始审视每一年的文学或是文化事件:2012年莫言获诺奖,2015年中国先锋文学诞生三十周年,2020年新世纪文学走过二十年……在傅小平看来,文学是富饶、庞杂、令人着迷的宝藏,对话就是尽情享受深挖的愉悦,试着从中淬炼出事实,由事实生发意义,借意义审视有情感的作者、有深度的作品、有个性的读者、有温度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而言,傅小平的对谈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重估,或是经由重估试图有新的审视——从传统、权威、成见、经典、集体和他人那里收复自己的头脑,向每一个塞给自己的信条问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小说界需要进行一场新“革命”?积聚力量,让写作者“破壳而出”,持续奔跑?在我们的时代里,如何写出史诗性作品?当下写作何以缺失了历史感?今天,如何重塑“文学中国”?“莫言热”背后,如何确立当代文学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打开城市书写新空间?不断追问,既是深信文学可以生发智慧和创造的光芒,同时也是留存一段属于这个时代文学的美好记忆。

审视是美妙的,因为这意味着再一次进入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穿行,在反复咀嚼中温故知新;审视是舒心的,因为真诚的交流可以勾连起当下的境况,进而建立起当下与历史的情感联结;审视是自由的,摆脱成见读出新意着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加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读法,那么大胆地去探寻经典作品跨越时空依旧动人心魄的魔力,便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审视是客观的,对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个文学现象给予实事求是的评判,不阿谀奉承,不刻意贬损,访谈者的一语中的和水落石出,或许可以让被访谈者更加坦白真率。审视是锋芒毕露的,访谈双方从防御到“针尖对麦芒”,重要的是有见地,有说服力,并达成共识。正如傅小平自己所言:“我知道,通过对话,我们不是变得更为冲突,而是达成了某些共识。退一步说,对某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是什么’,也能相对确定地说‘不是什么’。”

对谈即理解。在《夜莺复调》一书的自序中,傅小平引用了博尔赫斯那首题为《致诗选中的一位小诗人》的诗:

在一个永远不会成为黑夜的黄昏里沉醉

你倾听着忒奥克里图斯的夜莺

的确,在不会成为黄昏的思想里沉醉,傅小平倾听来自时间的足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他会由衷地发出慨叹“如果当下小说写作存在创作焦虑,那部分原因也在于作家在时代巨变面前失语或表现乏力吧”,也会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最大的问题,或许是全球化信息共享带来的写作日趋同质化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往本民族文化的深处探寻,越可能找到独特的、不可被复制的部分。也因此,无论哪个国家的作家,都更有必要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寻找本民族文化的根”,更会耐人寻味地发出灵魂拷问。

作为公共领域一位自成一派的学者,傅小平总在思考、提问与对话三者中寻求博弈的平衡,敏锐、诚恳、多元的对话,也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见证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同时也理解了这个瞬息万变世界的不易和温暖。文学说到底真的是人学,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正直诚恳,不能弄虚作假。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为何傅小平的访谈能够建构风生水起的文学与思想现场。因为他有情怀,也有温度。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十二年丰富而隽永。一百余位思想者的深度对话,编织了十二年人文图景;十二个文学现场,是有意义的存在,也是无意义的存在,是老生常谈,是旧瓶装新酒,也是无数次审视“为什么”的循环——这本集子更可以说是一个个“为什么”的汇集,同时也是一个个“是什么”的汇集,从“为什么”走向“是什么”,并从“是什么”回返到“为什么”,如此循环往复,从怀疑开始,向可能性敞开。

责任编辑: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