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伴灯影 曲调唱古今
发布时间:Jul 18, 2023 | 作者: 浏览量:5
琴声伴灯影 曲调唱古今
三门峡日报记者 史融
刘秋楞在进行皮影表演 史丽娟 摄
挂起白幕,敲动锣鼓,大千世界浮现于昏黄灯火;光影交错,琴声悠扬,动人故事就此娓娓道来,这就是灵宝道情皮影戏。7月15日,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3岁的刘秋楞,探寻灵宝道情皮影戏的传承故事。
灵宝道情皮影戏是一种将道情曲谱和皮影表演融为一体的传统戏曲剧种,在豫陕晋一带颇有影响。它的演出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最初只是在官宦人家表演,后来流传到民间。随着艺人们的演出实践,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2007年2月,灵宝道情皮影戏被命名为河南省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琴声灯影唱古今
灵宝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新涛告诉记者,皮影戏在当地又被叫作“戳皮儿”,它始于明而盛于清,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起初,一些民间艺人自发组成剧团,拿着不同的乐器聚集在村头、路边自拉自唱,后来在传唱过程中,又逐渐增加了一些说唱故事内容。由于老子在函谷关著下《道德经》,灵宝当地道徒便将其经文用吟唱的形式进行传唱,后来皮影戏表演也受此影响。何新涛说:“灵宝道情皮影每唱一句或一段之后,便由众人齐声和唱,形成了演唱的一个鲜明特点。”
灵宝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十分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渔鼓、简板、手板、碰钟等,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所用的器物。后来,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渔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
两根青竹歌前贤
“世人贪财宝,终日受辛劳,分明是争名夺利何日好……”据刘秋楞介绍,由于“道情”也被称为“道经”,和道教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其唱腔就是从念经形式演变而来,因此戏文故事也多蕴含着道家思想,劝人向善。
“我们很多戏都是源自二十四孝里的故事,也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内容,根据表演对象可以自由选择表演的内容。”刘秋楞说,过去的灵宝道情皮影戏艺人平时都在家种地务农,待到农闲时,就带上表演装备,组建成团,赶赴附近的庙会,有时也接受邀请,前往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上进行表演。
“过去艺人们去的地方多,而且脑子里装有戏文,也都被庄户称作‘先生’。”刘秋楞介绍,过去这些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文在创作之初就有教化百姓的用意。但是由于旧社会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不识字,于是就有艺人把戏文中的说教内容配合故事进行演绎,再加上活灵活现的皮影表演,就能够深入人心。“过去村里人经常听戏,就知道不能对老人不孝顺,不然大家都会看不起他,就像戏里演得那样,老天爷会收他哩。”
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寓教于乐的故事里,观众不经意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明根脉得以在深沉厚重的黄土地上延伸。
百年戏班话传承
“我的老师说,过去他去村子里表演,一唱就是一晚上,直唱到公鸡打鸣人们都不肯走。”刘秋楞说,过去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村民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有道情皮影艺人过来表演。艺人们基本上要演完四出戏以上,才会被热情的村民送走。“现在我们团大概能表演30多出戏,不过为了适应现在的节奏做了简化,压缩了表演时间。”刘秋楞告诉记者,尽管历史悠久,但灵宝道情皮影戏却面临传承的现实问题。前几年,两位省级传承人索辛酉、李丙生先后辞世,如今还可以演出的戏团仅剩灵宝市尹庄镇西车道情皮影团。
据介绍,这个戏团存世时间可能已有百年,艺人们每到农闲就自行组团,外出表演,逐渐就有了剧团。尽管剧团里的人来来去去不断变化,但剧团一直都在。
“现在团里最年轻的师傅也有60岁了。”刘秋楞说,成为皮影戏艺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以她自己为例,尽管有表演木偶戏的经验,但在跟随李丙生老师进行系统的皮影戏学习后,仍然花了3年时间才得以出师。“现在我们主要还是希望多走进校园,演出《西游记》《乌龟与仙鹤》《狼来了》等经典剧目,让孩子们喜欢上道情皮影戏,只有喜欢,皮影戏才能真正传下去。”刘秋楞说。
- 上一篇: 图书馆里书香浓 暑期掀起“读书热”
- 下一篇: 【消夏避暑季】来山野里的这些治愈民宿,独揽夏日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