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脉相承--渑池县县级非遗项目--利津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风格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渑池的利津高跷就是“武跷”的一种,利津高跷的表演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上到62岁的老人,下到四岁半的孩童,均会此技艺。利津高跷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高跷这种表演形式虽然分布比较广,种类比价繁多,但是代表渑池名片的利津高跷不仅反映了张村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更是渑池建设新农村的一道文化精神食粮。
利津村原址是黄河利津渡口,是中原三大古渡(茅津、利津、孟津)之一,也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2000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移民到张村镇,家园的变迁并没有抹去传统的记忆,利津古渡传承数百年的天桥高跷艺术也在村民手中发扬开来。现如今,每逢过年过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踩高跷,用来还庆佳节,表达心中的喜悦。利津高跷包含高跷翻桌、高跷过桥、高跷秧歌等多种技巧,村里不管老人孩子都能踩两脚,而且踩出了花样,踩出了名声,成为渑池逢年过节必演的节目,多次在渑市、县节庆活动表演中获得荣誉。